月度归档:2022年08月

死后享受皇家级葬礼,为何却被停灵14天?

1705年,随着太监一声大喊:“苏麻喇姑去了。”宫中上下哭声一片,十二皇子胤裪更是悲痛欲绝,哭成了泪人,并令人快马加鞭赶赴塞外,将苏麻喇姑去世的消息传递给康熙,同时请求康熙准许自己为苏麻喇姑守灵百日,三七诵经。

康熙听到噩耗,随即身子一颤,晕倒在地,等他醒来时立刻下旨:准奏,苏麻喇姑以妃嫔的规格为她办丧事,但停灵14天。

众所周知,清朝皇宫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许多妃子奋斗一生,都享受不到如此殊荣,而苏麻喇姑一个普通侍女出身,为什么能够享受到皇家级别的葬礼呢?

苏麻喇姑,原名苏沫儿,从小出身在贫寒的牧民家庭。7岁的时候,被科尔沁寨桑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了二格格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格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

1625年,孝庄的姑姑也是皇太极的大福晋琪琪格来信,希望孝庄能够嫁给皇太极,科尔沁为了进一步稳固与后金的关系,13岁的孝庄就这样被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就这样苏麻喇姑也跟随着自己的主人来到了盛京。

苏麻喇姑虽然只是侍女,但她上进心非常强,从未间断过学习,在孝庄身边的这些年里,不断精进自己,既学习掌握了满语,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她还持续练习绘画、刺绣技艺等技艺,在众多侍女中逐渐脱颖而出,孝庄对她也是越来越信任和赞赏。

1636年,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后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大金国变成了大清国,大汗也变成了皇帝,那么上朝的朝服也要按照新制度进行改变。

正当宫里在为选定朝服设计人选发愁时,孝庄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苏麻喇姑,苏麻喇姑从小心灵手巧、擅长女红,在服装设计方面又很有天赋,平时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大方,因此皇太极就同意了让苏麻喇姑来参与此事。

在对比和研究蒙族、满族和汉服饰后,苏麻喇姑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服饰样式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集满,蒙,汉三族服饰之所长于一身的朝服,当设计样稿呈现在皇太极眼前时,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大加赞赏,据说当晚就翻了孝庄的牌子。

苏麻喇姑设计的服装,一直到清朝后期都未曾有过大的改动,使用时间长达296年。

苏麻喇姑不仅生活中善于女工设计,在工作上,更是孝庄的得力助手。

1643年皇太极去世,除了皇子们,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对皇位虎视眈眈。

当初嫁给皇太极之前,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本就互生情愫,于是孝庄写了一封信,让苏麻喇姑交给多尔衮,苏麻喇姑连夜骑马,避开众多眼线和耳目,成功将信交给多尔衮,并帮孝庄成功劝服多尔衮支持福临。

最终,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在多尔衮的支持下,顺利继位,年号顺治,尊孝庄为圣母皇太后,多尔衮为辅政王。

此后,多尔衮不仅大权在握,甚至不把顺治放在眼里,为了防止孝庄干政,多尔衮还限制孝庄与儿子见面,2个月才能见一次。

面对强权的多尔衮,年幼的顺治帝更需要母亲的帮助和指引,这时苏麻喇姑就肩负起了暗中联络的职责,成为孝庄和顺治之间的秘密联络员。

在传递消息的过程中,苏麻喇姑挨过毒打、受过委屈,但始终不曾出卖过孝庄,这使二人的感情逐渐升华,孝庄亲切地称她为“格格”,二人渐渐由主仆之情,变为姐妹之谊。

1650年多尔衮在关外打猎时不慎坠马身亡,13岁的顺治皇帝终于开始亲政。孝庄本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没想到顺治却因与董鄂妃的感情纠葛,导致母子关系十分紧张。

这时,苏麻喇姑又当起了他们母子之间的和事佬,从中劝说调停,才不至于母子关系破裂。

董鄂妃失子以后,顺治见其伤心,便想将康熙过继给董鄂妃,但康熙生母佟妃不愿意,跑去向孝庄哭诉,于是孝庄做主将康熙养在自己宫中,让苏麻喇姑来照料。

就这样,苏麻喇姑承担起照顾康熙的责任,但一场灾祸正悄然来袭。

1655年,皇宫爆发天花,顺治和康熙不幸都染上了病,苏麻喇姑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白天晚上悉心照料,康熙竟奇迹般的痊愈了。

羸弱的康熙窝在苏麻喇姑的怀里,亲切的唤她为“额涅”。后来,苏麻喇姑又奉命为康熙手教国书,成为帝师,仿佛她早已成为了康熙的亲人,陪伴着他的成长。

1688年,75岁的孝庄病逝,此时的苏麻喇姑也已76岁了,她精神上备受打击,深陷悲痛和孤独之中。康熙为了帮她走出悲伤,便将皇十二子胤裪交由她抚养,因此胤裪称其为“祖母”。按照当时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皇妃才能抚养皇子,可见苏麻喇姑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胤裪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知书达理、保持中庸之道,在“九子夺嫡”时保持中立,最终全身而退,雍正继位后,还荣封郡王。

1705年,苏麻喇姑病逝,终年93岁,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而此时的康熙正在塞外秋巡,即便快马加鞭往回赶,最快也要14天,康熙为了见她最后一面,才造成了灵柩14天。

苏麻喇姑,一生侍奉了爱新觉罗家族四代人,凭借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巧妙地化解危机、完成使命,使孝庄视其为闺蜜,顺治称其为姐姐,康熙叫她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尊称她为祖母。虽出身卑微,但不卑不亢,凭借自己的品格和学识逆天改命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人钦佩。

丧礼一般包括哪四步?

丧礼不只是四步,以下程序: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於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屍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屍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於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著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後,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人死后停灵七天,亡者真的会回家探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意思是生与死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却也是充满神秘的两件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死亡有过一些好奇,而围绕着死亡也产生出了一系列特别的民俗。

其中,有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民俗,就是所谓的“头七”,也就是人死后不能马上下葬,而要将尸体停灵7天再下葬。

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亡者的灵魂在死后并不会马上就去投胎,而是会在尸体周围徘徊7天,还可能去探视亲属!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神秘地“起死回生”
通常来说,出生和死亡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不可逆,意思就是已经被生出来的孩子不可能重新回到母腹中,而人死也无法复生。不过,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着“起死回生”,复活和战胜死亡。

围绕着“复活”,各大宗教都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基督教有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仅过了三天三夜便在“复活节”升天的神迹,又认为当基督再次降临于人世,届时所有的逝者都会被复活,接受末日的审判。

伊斯兰教也有所谓“复生日”,那时候时空将被真主的力量倒转,无花果树将要开花,已死的人们会重新进入天园。

而佛教更将“重生”的概念与“轮回”结合起来,声称人死后修为高的人则会经历涅槃,托生极乐净土。而修为普通的人则依旧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生前的作为而转世成为各种生物。

这不由得让人遐想: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起死回生”吗?似乎还真的有。古代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史料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周游列国,救死扶伤。他来到虢国,见举国上下都在悼念猝死的太子,感到很奇怪,因为太子素来身强体健,不像是会夭折的样子。

心存疑惑的扁鹊进入皇宫,要求查看太子的尸体。经过对太子尸体一系列的检查,扁鹊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陷入了深度昏迷。而此时太子已经“死去”7天,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

不过,在扁鹊的全力救治下,太子居然成功地从昏迷中苏醒,令在场的人们个个啧啧称奇。于是,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医”名号,也就传了开来,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世诸多“起死回生”故事的原型之一。

防止活埋的方法
太子的故事除了让人们惊叹扁鹊医术的神奇之外,也让人们对待丧事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在过去,通常人死之后必须尽快予以下葬,以防尸体腐败发臭,或是传播瘟疫。

然而,经过这件事以后,人们就开始在人去世之后推广“停灵”了,也就是暂时不埋葬尸体,而是将尸体放置在干燥而通风良好的地方,盖着白布,等待整整7天。

这个做法,为的就是在医学不发达、无法判断深度昏迷与死亡的区别的时代,最大程度地保证不“活埋”。毕竟,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辨别生命体征,也很难发觉死亡的到来。

不过,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人们都会遵从这个习俗。有一些消息闭塞地区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件事及其背后的道理,在人死后依然立即埋葬,而那些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只能在极端缺氧的墓室里醒来,这时候他们也只能被活活“憋死”。

当然,也有人在被“埋葬”之后还是逃了出来,但由于没有人能认出他们,他们的出逃便会被人误认为是“灵异事件”。

著名的“湘西赶尸”,真实情况恐怕就类似于此:被错误当成尸体活埋的、重病昏迷的人,在墓穴还没封口时苏醒并出逃,但由于晚上看不见东西,便抱着树木休息,被人以为是“僵尸”。

而这类传说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个超自然的说法:人们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在尸体周围停留7天,甚至可以去探望自己生前的亲友。

为了让灵魂做最后的告别,就必须停灵7天,等灵魂告别完毕,转生的期限已到,就可以离开了。这时候,才能下葬。这就是“头七回魂”的由来。

医学进步移风易俗
不过,现在还在严格地过“头七”的人不是没有,但已经大为减少了。虽然许多人在亲人死后依然会进行守灵,但多半也从停灵不下葬,变成了先下葬再在死后的第7天举行一些仪式。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人们很容易分辨出昏迷和死亡的区别,很多时候医生会对病人全力抢救,直到心跳呼吸停止之后才宣告死亡。

有时候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甚至在生命体征消失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会用各种设备维持心跳和呼吸,同时用电流刺激脑干,希望能恢复生命体征。

同时,医学界对于死亡的判断也在与时俱进,过去以心跳和呼吸消失为标准的“死亡观”已经被以脑电波消失为标准的“脑死亡”所代替,而过去那种只有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却没有意识的深度昏迷,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植物人”。

因此,现在的人们再也不需要亲自判断病人是否死亡,对于死亡的判断准确率也提高了。所以许多人开始放弃“头七”的风俗,或是改良了风俗的形式,尽快处理后事,以免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而一些对遗体处置有特殊要求的人们,也可以依靠现代医学满足自己的遗愿:如生前签署了遗体或器官捐献同意书的人,死后其遗体将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医学院制备标本,或者由专人摘除需要的器官,以供移植给他人。这时候,“停灵”也就成了不必要的事情。

不过,依然有人坚守传统的“头七停灵”。究其原因,多半是死者的亲属需要时间去接受死亡的事实,或者出于对死者的爱与怀念,不愿意早早离别,有着浓厚的情感因素。

当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