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合肥殡仪馆

安徽合肥丧葬习俗

旧时合肥民间除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亦被视为大事。其一,老人死后,家人必要为其备办棺材装殓。棺材,又称寿材,喻老人寿终正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值得庆贺的“白喜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后事放心,二是谓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若遇老人过世之丧事,家人要在老人咽气后,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

接丧家报丧后,至亲好友,四邻八舍,纷往吊唁,一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亲属表示慰藉。

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作揖礼。丧家若为其父母殁,其孝子则以三磕跪拜礼答谢吊唁者,媳妇、女儿等人则号啕恸哭。死者尸体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若死者上辈老人尚健在,则停放两日即出葬。启棺时,死者的孝子贤孙等要跪拜,并随即踢倒垫棺的板凳等物,摔碎烧纸的瓦钵,鸣放鞭炮,焚烧铺草等。棺材上路,若为父母殁,其子麻衣跣足,余子女贤媳皆“披麻戴孝”,扶棺啼哭护送死者“上山”。

沿途,死者的贤婿则每经一叉路口放一串爆竹,并抛散纸钱,以打发孤魂野鬼。余子孙众则手持用红、黄、白、绿色纸扎制成的引魂幡、丧棒随后。引魂幡、丧棒以多多益善,寓死者子孙多,家丁旺。富豪权贵人家,常以火把、鼓乐吹奏前导。棺材抬至坟地,落坑后,首先由死者长子向棺上覆第一?土,余亲属每人再向棺捧覆一?土,然后堆土成坟,再烧纸放爆竹举祭。临返回时,要将引魂幡、丧棒等丧葬物弃于坟墓。返回家门前,要从燃烧的草火堆上跨过,以免将秽气带进屋内。

从死者亡后第一个七日起,至第七个七日,其亲属在每个七日为死者举行一次祭悼。其中“五七”为大七,除要给死者亡灵烧送纸钱外,尚要以酒饮菜肴、烧灵(焚烧纸扎的屋宇等,俗称“灵库”)祭悼死者。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死者的儿女孙众等亲属,不得理发修面,不得穿红戴绿,不得饮酒沾荤,不得外出作客,不得歌舞举庆,要恭谨地闭门守孝。直到“完七”后,即是过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此外,丧家通常要在亡者“五七”之后,由其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逐家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席,酬谢为丧事出情出力的人,称“献馔”。亡者若在六十岁以上,其酒席称作“寿酒”。席间俗尚“偷寿”,即将食用之饭碗“偷回”,主人视而不见。因民间习尚此俗,故有家庭往往特意备办许多碗盏供“偷”。宴毕,主人还要送每个客人一条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如此等等,不胜繁记。

合肥一陵园将骨灰制成项链,可以挂在脖子上,网友:你不觉得害怕吗?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入土为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丧葬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火葬逐渐也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最近在合肥一陵园推出一项,把逝者骨灰做成项链方便亲人随身携带的新业务,在网上引发网友争议。那么,这是一项什么业务?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呢?

事情是这样的,9月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陵园推出“生命晶石”服务,市民可将逝去亲人的部分骨灰制成项链等饰品,方便家属随身佩戴,更便于亲人寄托情感。那么,这种“生命晶石”是如何形成的,面对这种新兴服务模式,究竟又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呢?

据该陵园工作人员介绍,“生命晶石”是取一些逝者的骨灰,经过高温负压技术处理,冷却之后自然凝结形成的晶体,里面的骨灰含量可高达99%。那么,为什么要推出这项服务,面对这样的服务,市民们能够接受吗?

陵园服务人员称,之所以推出这项业务,是因为现在人多地少,墓地也越来越贵,把骨灰变成更小的晶石,更加环保,更加生态,更加节约土地。自该项业务推出以来,每天有30多位家属来咨询。

面对这家陵园的新业务,有不少网友表示难以接受。有网友称,这是胡来!不觉得有点可怕吗?我不想我不要我不愿意被他们挂在脖子上!也有网友质疑,觉得无法确定是不是自己亲人的,所以还是依照传统的入土为安吧。就算碰巧是自己亲人的,他的灵魂真的就能感受到吗?这也只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吧?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认可。认为:这种服务很新颖!逝者如果是刻骨铭心的爱人,将骨灰做成晶石项链带在身上,也算遂了心愿。希望推广,但是希望价格合理,质量有保障。

对于这种新型的丧葬方式,第一次听到确实有点颠覆常人的想象,面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让人一下子就接受这种新兴事物确实有点困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类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生存发展和资源生态的关系,确实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从之前的土葬到现在的火葬,逐渐被慢慢接受,在国外或其他地方水葬、树葬、天葬等也人们所认可,随着科技发展更出现了冰葬,如今,把逝者骨灰作为“生命晶石”项链保存,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应该生前尊重亲人的意见,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不能满足了自己,违背了亲人的意愿,大家说对吗?

合肥丧葬流程

24小时服务。温馨提示:

一、遗体接运(使用普通接尸车辆接运遗体,含车辆接运费、抬尸费、卫生费、尸袋费)

二、殡仪馆内遗体冷藏存放(存放期限3天以内)

三、遗体火化(使用普通火化炉火化遗体,限普通火化炉遗体火化费)

四、骨灰寄存(殡仪馆内普通骨灰寄存室存放期限1年以内)

五、普通骨灰盒(价格在300元以内)

六、对重点救助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在免除殡葬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费用的基础上,骨灰寄存免费存放期延长至3年以内,再免除普通告别礼厅的使用费。灵堂上一般收费项目1.布置布置灵堂的用品及遗像2:花圈35元、65元、100元(有一个算一个)3:寿衣全套的价格,按照店铺的价格(500元起价格不等)4:答谢礼的价格,18元、28元、38元不等,多退少补,用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品牌的毛巾、肥皂、碗.5:骨灰盒价格300元起不等,殡仪馆还有充足的惠民盒,满足惠民条件都是免费(这些惠民盒都是进价在300元左右的骨灰盒,质量很好,是按照国家惠民政策推出来的家属须知:

24小时电话..1预约可免费画像一张,2一条龙可享受7.8折优惠,3免费提供一辆灵车试用。.1:销售各类寿衣,西服,中山装,休闲装等2:上门穿衣,制作遗像,设灵堂等3:联系殡仪车辆,代办馆内事宜。4:提供各类丧葬用品,如:香烛,毛巾、香皂、寿碗,骨灰盒,花圈等5:代办销户手续,联系火化事宜等

6:提供外运专用车辆,转院,出院,复查,回家。车辆配备:担架、氧气、空调等

7:二十四小时提供热情、贴心服务。随叫随到,只要您一个电话,一切事由我们去做。真正体现“便民、助民、利民”的服务宗旨。

合肥殡葬白事丧事一条龙

合肥白事办理,布置灵堂,寿衣骨灰盒,花圈花篮

丧葬用品,免费送货上门

灵堂用品,殡葬用品大全

合肥寿衣花圈店,高中低档寿衣,白事花圈,只要您一个电话,我们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全城配送,一个起送,高中低档价格,应有尽有,让您省心放心!24小时联系时经理!

1、出售高中低档寿衣骨灰盒,免费送货上门

2、白事花圈,卖花圈,一个起送免费送,写挽联

3、上门净身穿寿衣,安排灵车,遗体接送存放

4、灵堂布置,指导守灵,出殡仪式,白事司仪主持

5、预约殡仪馆火化,遗体告别,守灵,化妆整容

6、骨灰寄存,免费派车接送骨灰存放

7、出租白事用车,拉花圈车,拉骨灰车,中巴大巴

8、出租水晶棺,迁坟起坟

9、合肥墓地,树葬,草坪葬,花坛葬,艺术墓,单穴,双穴

10、免费看墓地班车,上门接送服务

白事服务,合肥市一个电话

安徽农村的丧葬仪式繁复又诡异,20年过去,仍旧记忆犹新

南方的农村到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婚丧仪式,而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这些个传统仪式之风更甚。听着的人可能会感觉好有传统韵味,但是经历过的人,就像我,对这些仪式实在是深恶痛绝。

尤其是丧葬仪式,是我童年里的阴影,甚至到现在,午夜梦回之际,一想起家乡的丧礼仪式,仍然会瑟瑟发抖,不敢入眠。

我的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胃癌。本来一个150多斤的大胖子被折磨得形同枯槁,死得时候也是异常惨烈。

虽然说从小到大丧礼也参加过不少,但那都是比较远的亲戚,许多环节都没有参与。而爷爷的去世让我第一次完完全全地经受了一次家乡的丧礼,也印下了我童年最大的阴影。

其实我不太想去回忆当时的一系列场景,因为直到今时今刻脑中浮现当时的情景我还是会心跳加快,四处张望。

爷爷是在四月份去世的,那一天我早上去上学,上午的时候住在学校旁边的姑奶奶家的孙子告诉我,我的爷爷刚刚去世了,他的奶奶已经去我家了。当时很懵,无所谓的伤心,无所谓的不舍,毕竟自己那时还小,还有就是我历来就与爷爷奶奶不是很亲厚,所以我仍旧是跟往常一样等放学才回家,当然家里也没有人来接我。

但是下午我就没去学校了,而且请了一周的假。是的,作为长房长孙,我需要在丧礼期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先人,他们飘荡在所有的地方,这是多么可怕的呀。

丧礼的第一天,爸爸披着爷爷穿过的衣服,捧着纸牌去水边烧香,我们一群妇孺老少就挤挤地跪在水边上,姑奶奶和姑姑一边哭一边诉说着什么,眼泪鼻涕一起下,场面看上去真的很阴沉。

从水边回来,他们就把爷爷从床上抬到了地上的木板子上,脸上也盖上了黄表(一种祭奠先人的纸)。木板的左边摆上了香案,而木板的右边放了一个火盆,火盆边上放了一把椅子,便由我一边折纸钱一边放在火盆里烧,那些烧的纸灰最后都放在了爷爷的棺材里了。

这样不停的折纸烧纸持续了三天,说一句实在话,接连三天我寸步不离的待在一个死人身边,尽管那个人是我的亲爷爷,但一个十岁儿童的记忆力与想象力足以让她在日后的日子里酿造出惊恐的毒酒。

在我们那边,人去世三天后就一定要超度了。第三天中午,按照法师选的时辰,爷爷的尸体要入棺材了。入材是非常重要的程序,也是非常惨烈又惊悚的程序。爷爷是躺在家里的,但是他长眠的棺材提前安放在宗祠里,我们就要把他送到宗祠里去。

记得在入村前,自家的长辈给爷爷穿了一成又一成的寿衣,绑了一捆红色的细毛绒线,在最后打结的地方剪下一段,自家人每人身上系几根,说是可以保佑平安。穿好衣服,便穿上鞋子,一双大大的尖尖的鞋子,鞋尖上也有一条红色细毛绒线,为什么要红色细毛绒,这个我到现在都没弄清楚。一切穿戴完毕,就是送爷爷入材的事了,爸爸是长子,他托着爷爷的头倒着走,叔叔就托着爷爷的脚。妈妈跟婶娘作为儿媳就在腰部的两端用白色布段抬着,而我就得捧着灵牌了。

自家的亲戚们就得围成一团,顶着大大的粉墙(一种圆形的用竹屑做的用来晒粉状物的器物,这里我也不知道它学名叫什么),罩在我们这么多人上面,说是什么阴间的人不能见光,这也确实符合中国古人对那种事物的认识。

又有一种说法是这篾匠在制作粉墙的时候在它的底部编上了八卦,用它罩着入材可以防止阴魂不在人间游荡。就这样乌压压的一群人围成圈,伴着哭声缓缓前进。原来两分钟的路程,这时半个小时都不止了。

宗祠里早已准备好了超度的一切,我无法用文字展现出来,只是觉得老版的《红楼梦》中秦可卿的丧礼程序跟老家很相似,就是我们这边没有那么的奢华而已。

我们那边一直信奉着“死者大于天”的观念,所以丧事在当地无疑是最大的事情,所以称之为白喜事。虽然爷爷去世的时候年岁不高,但有儿有女,孙子孙女都能够打酱油了,我们也把他当做老人来看待了。这样,也能些微地减轻亲人的伤痛。

入棺环节我一直不敢写,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记得当时,姑姑趴在棺材上不下来。她不会像老一辈的姑奶奶们那样哭诉,她只是大声吼着“爸爸,爸爸,不要,不要……”头发被鼻涕眼泪粘在脸上,趴在棺材上目空一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失去父亲后伤痛绝望至极的姑姑,我跟姑姑关系不好,在我眼里姑姑高冷,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只有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她也有软弱的一面。

入棺必须在规定的时辰内完成,在家族宗长的劝说无用后,姑姑被几个人给强制拉下来了。她又跳又哭,但是棺材里还是被填满了石灰,棺盖被抬起,祠堂里一片哭声。姑姑大喊一声“不要呀,就晕过去了!”棺盖盖上了,我再也见不到爷爷了。宗亲们用铜钉钉上了棺盖。这一钉就真的是两个世界,第一次感受到形式带来的隔离感。

真正的丧礼这才开始,盖完棺大多是中午了,宗亲们吃完饭,就得接受接下来的忙碌了,下午就会有亲戚们来吊唁了。我们这边讲究锣鼓,一个人去世了,他家里这边就会派人到各个亲戚家报信。这样报信的亲戚们就会在这个下午带上自己的宗亲们一起来吊唁。当然来吊唁的亲戚会沿途敲锣打鼓,还会送上花圈和挽联。

他们到达宗祠的时候,我们这边会鸣锣点炮表示欢迎 ,作为女眷们,我们要跪着哭着想迎接。而来的亲戚以及他的宗亲们都要对死者下跪上香。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你丧事操持得好不好就看这天下午了。等到所有的亲戚都来齐了,就差不多开晚宴了。丧事的酒席由于人数太多,传统上都不是特别讲究。十几二十桌的山珍海味摆上几天几夜,平常家庭也就不用生活了。摆丧宴也就为图个热闹,让死者走得不是那么孤单。其实,在以前,村子里一个人去世了,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在这天晚上为他守夜送行。

但是,现在村子里的人聚少离多,人情凉薄了,这种守夜的要求也只是局限在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了。像我就是一天一夜地守着了,尽管当时还是一个10岁的小孩。当然像我爸爸、叔叔和姑姑们他们已经是几天的不眠不休了。晚宴过后,亲戚们会留下来,但是他们带过来的宗亲就会回去了。

而晚上,就是声势浩大的超度法会了。我一直不懂这个法会的意义何在,是招魂还是驱魂。只是一直都这样做,从我记事以来,每个人的去世都是这样的。(除去夭折的孩子,夭折是不允许进宗祠的)我们这边请的是道士超度,我知道在有些地方是请和尚超度。

个人觉得我们的这种超度形式更加古老,毕竟道教是我国的传统教派。超度法会分形式的,在我们这边一般用的是“五盏灯”,又名“莲花灯”,也有更为高级的“七盏灯”。当然,“七盏灯”的超度费要高一点,爷爷去世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在,他生前要求丧事一切从简,这样才能安慰他不能为母送终的遗恨。其实,之前为爷爷治病,我们家已经是花费了全部积蓄,这时候再大办丧事也很是困难。

晚上的超度法会有哪些环节,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一则年事太久,二则当时晚上疲累,所经历的事没有储存在脑海。只是记得有送糖水,有一步三叩首,有牵亡桥,有半夜游墓地…….第二天早上还有一个唱八卦。我记得的我就仔细地介绍一下,我如果忘记了,就一笔带过了。送糖水好像是姐妹或者女儿送到棺前,一边哭一边把糖水洒在地上,期盼着逝者来世嘴甜会说话。这里可见我们中国人对有一张巧嘴的追求。

其实爷爷生前是一个很木讷的人,受了委屈和误会都不会说。我倒真希望,他喝下糖水,来世做一个能说善道的人。但可悲的是现在的我已不再相信鬼神之说了。一步三叩首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了,因为这件事情就是我做的,我是长房长孙,代替父亲叩首再寻常不过了。

记得那天晚上,我捧着排位,环着棺材三步一叩首,起起跪跪不知道是多少次,这过后的一个月里我的膝盖上都是消散不了的淤青。但是我也在大人的心里树下了乖巧懂事的好形象。现在想来,不知道值不值得,毕竟我跟爷爷奶奶的关系一直不好。当时的做法可能在有心人眼里太过做作。

牵亡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有守夜的人一起牵着一段老白布段,牵着它在宗祠里转。据说,家族里的先人都会通过这座黄泉桥来到宗祠,让他们来接走爷爷。宗祠前面的操场上早已是鞭炮齐鸣了,迎接着先人们的到来,就在这深夜时分。

反正我是觉得极其惊悚。当然还有更加惊悚的事情,还好我不用参加。它的惊悚我也是听大人们说起的。就在午夜时分,道士带着一大批人,点着火把,“呜呜哦哦”地喊着号子。他们就是午夜的一群幽灵,在巷子里,在山林里,最后在爷爷的墓地上停留,洒下所谓的幽灵血液,然后一群人颤颤惊惊的拖着沉睡的火把,又一起的归来。这是一个考验人胆量的环节,村子里的人都不喜欢它,但是没有人说要废弃它。

我们是一个古老的乡村,但是又是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村民们大多在外地买了房子,也只是在过节过年时分在老家度过,也是必须回家的。而村子的古朴也主要是体现在这些传统的形式和宗族准则上了,我不知道,当这些传统形式都被摒弃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来维系我们的乡土之情。这样看来,虽然神秘古老的形式让人后怕,但是没有了他们我可能会慌张失措,会失去对家乡的依恋。这些古老的仪式从历史中走来,走到了我们这一代。

第二天早上的唱八卦,无非就是道士一边在地上画着八卦,一边念念有词,一边配上锣鼓队,很像表演。这之后,等一会就是出棺了,我们那边称为“送上山”。不像现在,人去世后多是葬在公墓里。一排一排得整整齐齐,贴上照片,那里就成了你的人生“归处”了。

而在古代,我们习惯把逝者葬在山上,一则山上清幽安静,逝者不被打扰;二则山上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掉;三则,回归山林,等于回归自然呀,中国自古就有死后回归本真的思想。陶渊明也说“死后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里的“送上山”应该有着悠久的历史吧,大概是很远很远的时候,就这么叫了。

十几个人,几根极大的木棍,用白布段将它们连在一起,棺材上面放着公鸡。后面的的人举着白色的旗帜,拿着花圈,拖着花箱,纸做的马和黑白无常也被高高地举着。爸爸捧着灵牌,叔叔端着祭品,我们着白衣白帽走在后面,最后面的是宗亲们。村子里的人这个时候大都会来,我们说这可以说是送逝者最后一程了。

抬去墓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沿路撒冥钱,鞭炮齐鸣不停,在半途中还要停一次棺,这样体现死者对人界和亲人的留恋,古人到底是有多么纯厚的家族观念呀!我们知道,古人是有鬼神观念的,可见他们对人间是有多么的喜爱,人世的生活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待到了墓地,在道士的组织下,爷爷就在他生前选择的地方安息了。

我们小孩子是不允许去看停棺的,远远看到几个人在那边拿着司南,做着法事。而大部分的宗亲们,都在这边围着大大的圈,圈里面烧着冥纸、冥钱、香、环圈、花箱、纸马、纸人、纸衣服等,总之一切我们觉得冥界要用的东西,我们都用纸做了烧去。

所有人,手拉手,围着火堆飞快的跑,白色丧帽齐刷刷的飘向一边,这似乎是伤痛过后的狂欢。是的,死者已逝,留下来的人必须好好地活着。我们用最隆重的形式纪念你来过,接下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好好活着。我喜欢这样颓靡过后的平静与安然。只是想说一声:“一路走好,爷爷!”

丧礼过后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前前后后一共有七七四十九天,也称之为“满七”。我相信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还保存着,用最基本的四十九天表达对亲人故去的哀思,再合理不过了。比其他地方多一点的就是我们这边还要守灵五周,也就是儿子要在家为故去的父母设灵堂,并且每天早晚上供祭拜,晚上要陪灵睡觉。这是爸爸跟叔叔的事情了,我是不用参与的。但是那明晃晃的灵堂就设在我家的客厅,那一段日子里,每次回家,打开大门就是爷爷巨大的照片,他对着我微笑,前面是蜡烛香火和用纸做的多彩的房子。别提是有多么的诡秘了,我总是拔腿就往外跑,直到后来我就没有一个人回过家了,现在想来那时是多么的可怜又可怕。

一个至亲的丧礼,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才能消化的。当然,这几年一切从简,丧礼三个月就可以完成。

我们追求高效率的生活,自然也要求我们高效率地消化情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只是这种传统文化简而再简,节省的是时间,丢失的却是那一份古朴的心情。我知道,有些传统的形式过于繁复,有些传统的习俗过于诡秘,有些传统的文化似乎不合时宜……删繁就简需要一份超脱,历史的印记早就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一切的沉疴旧习都似乎是想当然的存在。想要打破陈规旧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真实的生活就该有那一份形式的繁杂和烟火的累赘。

当古老的习俗不得不被抛弃,摒弃的时候,我希望还是有一种新的符合时代的形式来代替,或者说我们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古老习俗获得新生。

我的家乡从古老的皖山,皖河发展而来,它有着与生俱来的风情格调。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着民族的融合和碰撞,碰撞产生火花,交融创造出新的色彩,这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风皖韵。

所谓的丧葬文化是先民们把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世界的叠加,是他们对“理想人间”的描绘。只是时间在无形之中流走,几千年无情的走过,再纯粹的画卷都会落下历史的尘埃。是时候轻拂去岁月留下的尘埃,让它们以崭新的面貌留存下来。

我很珍惜童年的旧时光,这让我回忆家乡的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融化在我的手中,化作一字一句,可以像一个故事被慢慢道来!

死后享受皇家级葬礼,为何却被停灵14天?

1705年,随着太监一声大喊:“苏麻喇姑去了。”宫中上下哭声一片,十二皇子胤裪更是悲痛欲绝,哭成了泪人,并令人快马加鞭赶赴塞外,将苏麻喇姑去世的消息传递给康熙,同时请求康熙准许自己为苏麻喇姑守灵百日,三七诵经。

康熙听到噩耗,随即身子一颤,晕倒在地,等他醒来时立刻下旨:准奏,苏麻喇姑以妃嫔的规格为她办丧事,但停灵14天。

众所周知,清朝皇宫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许多妃子奋斗一生,都享受不到如此殊荣,而苏麻喇姑一个普通侍女出身,为什么能够享受到皇家级别的葬礼呢?

苏麻喇姑,原名苏沫儿,从小出身在贫寒的牧民家庭。7岁的时候,被科尔沁寨桑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了二格格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格格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

1625年,孝庄的姑姑也是皇太极的大福晋琪琪格来信,希望孝庄能够嫁给皇太极,科尔沁为了进一步稳固与后金的关系,13岁的孝庄就这样被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就这样苏麻喇姑也跟随着自己的主人来到了盛京。

苏麻喇姑虽然只是侍女,但她上进心非常强,从未间断过学习,在孝庄身边的这些年里,不断精进自己,既学习掌握了满语,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她还持续练习绘画、刺绣技艺等技艺,在众多侍女中逐渐脱颖而出,孝庄对她也是越来越信任和赞赏。

1636年,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后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大金国变成了大清国,大汗也变成了皇帝,那么上朝的朝服也要按照新制度进行改变。

正当宫里在为选定朝服设计人选发愁时,孝庄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苏麻喇姑,苏麻喇姑从小心灵手巧、擅长女红,在服装设计方面又很有天赋,平时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大方,因此皇太极就同意了让苏麻喇姑来参与此事。

在对比和研究蒙族、满族和汉服饰后,苏麻喇姑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服饰样式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集满,蒙,汉三族服饰之所长于一身的朝服,当设计样稿呈现在皇太极眼前时,皇太极非常高兴,并大加赞赏,据说当晚就翻了孝庄的牌子。

苏麻喇姑设计的服装,一直到清朝后期都未曾有过大的改动,使用时间长达296年。

苏麻喇姑不仅生活中善于女工设计,在工作上,更是孝庄的得力助手。

1643年皇太极去世,除了皇子们,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对皇位虎视眈眈。

当初嫁给皇太极之前,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本就互生情愫,于是孝庄写了一封信,让苏麻喇姑交给多尔衮,苏麻喇姑连夜骑马,避开众多眼线和耳目,成功将信交给多尔衮,并帮孝庄成功劝服多尔衮支持福临。

最终,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在多尔衮的支持下,顺利继位,年号顺治,尊孝庄为圣母皇太后,多尔衮为辅政王。

此后,多尔衮不仅大权在握,甚至不把顺治放在眼里,为了防止孝庄干政,多尔衮还限制孝庄与儿子见面,2个月才能见一次。

面对强权的多尔衮,年幼的顺治帝更需要母亲的帮助和指引,这时苏麻喇姑就肩负起了暗中联络的职责,成为孝庄和顺治之间的秘密联络员。

在传递消息的过程中,苏麻喇姑挨过毒打、受过委屈,但始终不曾出卖过孝庄,这使二人的感情逐渐升华,孝庄亲切地称她为“格格”,二人渐渐由主仆之情,变为姐妹之谊。

1650年多尔衮在关外打猎时不慎坠马身亡,13岁的顺治皇帝终于开始亲政。孝庄本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没想到顺治却因与董鄂妃的感情纠葛,导致母子关系十分紧张。

这时,苏麻喇姑又当起了他们母子之间的和事佬,从中劝说调停,才不至于母子关系破裂。

董鄂妃失子以后,顺治见其伤心,便想将康熙过继给董鄂妃,但康熙生母佟妃不愿意,跑去向孝庄哭诉,于是孝庄做主将康熙养在自己宫中,让苏麻喇姑来照料。

就这样,苏麻喇姑承担起照顾康熙的责任,但一场灾祸正悄然来袭。

1655年,皇宫爆发天花,顺治和康熙不幸都染上了病,苏麻喇姑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白天晚上悉心照料,康熙竟奇迹般的痊愈了。

羸弱的康熙窝在苏麻喇姑的怀里,亲切的唤她为“额涅”。后来,苏麻喇姑又奉命为康熙手教国书,成为帝师,仿佛她早已成为了康熙的亲人,陪伴着他的成长。

1688年,75岁的孝庄病逝,此时的苏麻喇姑也已76岁了,她精神上备受打击,深陷悲痛和孤独之中。康熙为了帮她走出悲伤,便将皇十二子胤裪交由她抚养,因此胤裪称其为“祖母”。按照当时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皇妃才能抚养皇子,可见苏麻喇姑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胤裪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知书达理、保持中庸之道,在“九子夺嫡”时保持中立,最终全身而退,雍正继位后,还荣封郡王。

1705年,苏麻喇姑病逝,终年93岁,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而此时的康熙正在塞外秋巡,即便快马加鞭往回赶,最快也要14天,康熙为了见她最后一面,才造成了灵柩14天。

苏麻喇姑,一生侍奉了爱新觉罗家族四代人,凭借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巧妙地化解危机、完成使命,使孝庄视其为闺蜜,顺治称其为姐姐,康熙叫她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尊称她为祖母。虽出身卑微,但不卑不亢,凭借自己的品格和学识逆天改命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人钦佩。

丧礼一般包括哪四步?

丧礼不只是四步,以下程序: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於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屍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屍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於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著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後,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人死后停灵七天,亡者真的会回家探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意思是生与死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却也是充满神秘的两件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死亡有过一些好奇,而围绕着死亡也产生出了一系列特别的民俗。

其中,有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民俗,就是所谓的“头七”,也就是人死后不能马上下葬,而要将尸体停灵7天再下葬。

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亡者的灵魂在死后并不会马上就去投胎,而是会在尸体周围徘徊7天,还可能去探视亲属!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神秘地“起死回生”
通常来说,出生和死亡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不可逆,意思就是已经被生出来的孩子不可能重新回到母腹中,而人死也无法复生。不过,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着“起死回生”,复活和战胜死亡。

围绕着“复活”,各大宗教都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基督教有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仅过了三天三夜便在“复活节”升天的神迹,又认为当基督再次降临于人世,届时所有的逝者都会被复活,接受末日的审判。

伊斯兰教也有所谓“复生日”,那时候时空将被真主的力量倒转,无花果树将要开花,已死的人们会重新进入天园。

而佛教更将“重生”的概念与“轮回”结合起来,声称人死后修为高的人则会经历涅槃,托生极乐净土。而修为普通的人则依旧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生前的作为而转世成为各种生物。

这不由得让人遐想: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起死回生”吗?似乎还真的有。古代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史料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周游列国,救死扶伤。他来到虢国,见举国上下都在悼念猝死的太子,感到很奇怪,因为太子素来身强体健,不像是会夭折的样子。

心存疑惑的扁鹊进入皇宫,要求查看太子的尸体。经过对太子尸体一系列的检查,扁鹊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陷入了深度昏迷。而此时太子已经“死去”7天,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

不过,在扁鹊的全力救治下,太子居然成功地从昏迷中苏醒,令在场的人们个个啧啧称奇。于是,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医”名号,也就传了开来,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世诸多“起死回生”故事的原型之一。

防止活埋的方法
太子的故事除了让人们惊叹扁鹊医术的神奇之外,也让人们对待丧事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在过去,通常人死之后必须尽快予以下葬,以防尸体腐败发臭,或是传播瘟疫。

然而,经过这件事以后,人们就开始在人去世之后推广“停灵”了,也就是暂时不埋葬尸体,而是将尸体放置在干燥而通风良好的地方,盖着白布,等待整整7天。

这个做法,为的就是在医学不发达、无法判断深度昏迷与死亡的区别的时代,最大程度地保证不“活埋”。毕竟,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辨别生命体征,也很难发觉死亡的到来。

不过,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人们都会遵从这个习俗。有一些消息闭塞地区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件事及其背后的道理,在人死后依然立即埋葬,而那些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只能在极端缺氧的墓室里醒来,这时候他们也只能被活活“憋死”。

当然,也有人在被“埋葬”之后还是逃了出来,但由于没有人能认出他们,他们的出逃便会被人误认为是“灵异事件”。

著名的“湘西赶尸”,真实情况恐怕就类似于此:被错误当成尸体活埋的、重病昏迷的人,在墓穴还没封口时苏醒并出逃,但由于晚上看不见东西,便抱着树木休息,被人以为是“僵尸”。

而这类传说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个超自然的说法:人们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在尸体周围停留7天,甚至可以去探望自己生前的亲友。

为了让灵魂做最后的告别,就必须停灵7天,等灵魂告别完毕,转生的期限已到,就可以离开了。这时候,才能下葬。这就是“头七回魂”的由来。

医学进步移风易俗
不过,现在还在严格地过“头七”的人不是没有,但已经大为减少了。虽然许多人在亲人死后依然会进行守灵,但多半也从停灵不下葬,变成了先下葬再在死后的第7天举行一些仪式。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人们很容易分辨出昏迷和死亡的区别,很多时候医生会对病人全力抢救,直到心跳呼吸停止之后才宣告死亡。

有时候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甚至在生命体征消失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会用各种设备维持心跳和呼吸,同时用电流刺激脑干,希望能恢复生命体征。

同时,医学界对于死亡的判断也在与时俱进,过去以心跳和呼吸消失为标准的“死亡观”已经被以脑电波消失为标准的“脑死亡”所代替,而过去那种只有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却没有意识的深度昏迷,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植物人”。

因此,现在的人们再也不需要亲自判断病人是否死亡,对于死亡的判断准确率也提高了。所以许多人开始放弃“头七”的风俗,或是改良了风俗的形式,尽快处理后事,以免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而一些对遗体处置有特殊要求的人们,也可以依靠现代医学满足自己的遗愿:如生前签署了遗体或器官捐献同意书的人,死后其遗体将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医学院制备标本,或者由专人摘除需要的器官,以供移植给他人。这时候,“停灵”也就成了不必要的事情。

不过,依然有人坚守传统的“头七停灵”。究其原因,多半是死者的亲属需要时间去接受死亡的事实,或者出于对死者的爱与怀念,不愿意早早离别,有着浓厚的情感因素。

当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合肥市各公墓暂停现场祭祀业务

3月24日,合肥市民政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清明期间暂停部分祭祀业务的通知》。自3月26日起,全市各公墓、骨灰堂等人员密集的殡葬场馆(所)暂停现场祭扫业务。全市殡仪馆暂停遗体告别业务。

  清时节将至,外地返肥群众扫墓祭祖活动增多,加大了疫情防控风险。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避免祭祀活动人数增多,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落实“外防输入”防疫要求,防止疫情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研究,现就合肥市暂停部分祭祀业务通知如下:

  一、市小蜀山陵园等拟采取临时封闭管理措施。自3月26日起,市小蜀山陵园暂停骨灰安葬和现场祭祀两项业务。全市各公墓、骨灰堂等人员密集的殡葬场馆(所)暂停现场祭扫业务。

  倡导丧事活动一律从简从快办理,引导广大市民和在外的父老乡亲,暂不返乡扫墓祭祖。

  二、全市殡仪馆暂停遗体告别业务。自3月26日起,市本级和四县一市殡仪馆暂停守灵和遗体告别两项业务,遗体接运、暂存、火化以及骨灰寄存等基本殡仪服务正常开展。殡仪活动严格控制人数,原则上仅限直系亲属参加。

合肥首次推出!亲人的骨灰可以…

近日

刘女士将父亲的一部分骨灰

制作成了“生命晶石”

这也是合肥首次推出

“生命晶石“服务

“生命晶石,让生命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让我觉得,父亲依然在身边陪伴着我。”

刘女士在外地居住,每年只有清明能够回合肥祭祀亲人,不能经常看望父亲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她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亲人。“烧制好的晶石被制作成一条精美的项链,看起来很像宝石,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到父亲,想到与他共度的美好时光。”

大蜀山文化陵园工作人员介绍,“生命晶石”即“骨灰晶石”,是通过压力高温升华等尖端技术,将骨灰制作成“体积小、形态美”的类宝石产品,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成为情感寄托载体。“生命晶石”技术最早出现在美国,然后传入日本等人口密集地,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2016年3月,上海市民政部门、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推出“生命晶石”服务项目。

大蜀山文化陵园是合肥首家推出“生命晶石”服务的墓园。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生命晶石”本身既可以代替骨灰安葬,也可以制成纪念物品,具有节地安放、纪念展示的双重功能。由于“生命晶石”精巧美观,可以长久保存、便于携带,目前已经有不少客户咨询和订购。

陵园工作人员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祭祀观念的进步,殡葬改革不断向着低碳祭祀、绿色殡葬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创新的纪念形式。与传统葬式相比,“生命晶石”和江葬、森林葬、花坛葬等节地环保葬式一样,能够减轻市民的殡葬负担,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虽然目前“生命晶石”还有待大众进一步的认识与接受,但它在节地安葬、居家祭祀等方面将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