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传统葬俗讲究比较多,整个葬礼大致要经历:置棺、报丧、吊唁、谢孝、守孝等环节。不同县乡及村镇,葬礼习俗也各不相同,但葬礼的基本环节是一致的,接下来一起看一下,合肥传统葬俗拾零。
首先、置棺,置棺在当地称“置寿材”。寿材常指老人寿终正寝,得享天寿之意。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得享天年,还被视为人生的一大喜事。故人们又称其为“白喜事”。
合肥民间,老人进入暮年后,子女就要为其置办寿材。这样做一方面表达子女的孝心,让长辈对后事放心。另一方面沿袭民间“冲喜”的习俗,以保长辈无病无灾,尽享天年。
制作棺材的材质,常视主家经济情况而定。富裕人家为老人置办寿材,常用上等完整木材制作,当地人称“十圆”、“十二圆”等。加工好的棺材板材厚实、光泽呈亮,内垫细纱布、不渗水、不透气。
普通人家做棺材,讲究不是太多。但是无论请木工上门制作,还是在商家订制订购,均不兴讨价还价。当地习俗认为,为老人做寿材是表孝心,因为孝心无价,因此订做寿材是也不能讨价还价的。
其次、报丧:家里老人断气后,家人要立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这在当地称为“报丧”。报丧的形式有两种,一为口头告诉;二为发讣文告诉。大户人家或上流人家,大多数张贴讣告或在报纸上刊登讣告,以告知亲友。
如果有亲人远在他乡,则通过电话或电报的方式报丧。如果死者为公职人员,通常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协助丧家办理丧葬事宜。
再次、吊唁:接到丧家报丧的消息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纷纷前往吊唁。吊唁的目的有二,一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亲属表示慰问。旧时,吊唁者多要向死者行跪拜、鞠躬、作揖礼节。如果是父母去世,孝子要磕三跪拜礼表答谢,儿媳、女儿等在灵柩前好号啕大哭。
现代人去世,多实行火葬,丧家通常会在正屋客厅内进行家庭灵堂布置,以供亲友前来吊唁,前往吊唁的亲友多向逝者遗像行鞠躬礼,然后劝慰家属节哀顺变。如果有礼相送,如挽联、挽幛、花圈等要在火化前送达,现代人多送“白包”,也即民间常说的“干礼”。
第四、谢孝:合肥民间传统葬俗,遭受丧事的人家,通常要在死者“五七”过后,由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家登门致谢,当地人称“谢孝”。同时要置办酒席酬谢为丧事出钱出力的人,这在当地称为“献馔”。
死者如果在60岁以上,置办的酒席称作“寿酒”。席间俗尚“偷寿”,即将食用的饭碗“偷回”,主人视而不见。因民间尚此习俗,故有的家庭往往特意备办许多碗盏供“偷”。宴毕主人还要送每个客人一条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如今合肥民间仍盛行谢孝的习俗。
最后、守孝:旧时合肥民间非常尊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家中老人去世后,孝子贤孙通常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穿红戴绿、不能涂脂抹粉、不能举办婚事,同时春节期间不能贴红对联,也不能外出拜年,读书人则在家中守护庐舍,不外出赶考和应试做官。由于三年期限时间比较长,守孝期间常常难免会有例外。
现在人守孝,通常五七过后就算守孝完毕,部分地区有百天祭日后算守孝结束。但无论何时守孝结束,人们对死者的缅怀之情是不变的,把悲伤藏在心底,鼓足勇气面对新的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报答。